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上海歌舞团团长、民盟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委员会主委陈飞华。民盟上海市委会 摄
中新网上海8月2日电 (郭琪许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是近年来上海歌舞团打造的两部现象级舞剧,经过数百场演出,这两部原创舞剧不仅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还连续两年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惊艳全国。
“创作是我们的常态,是基础性工作,艺术创作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所以选题要准确,制作要精良,市场也要有反响,我作为团长必须把好舵。”上海歌舞团团长、民盟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委员会主委陈飞华近日受访时分享了经典原创舞剧创作背后的故事,畅谈他的艺术理念和上海歌舞团的守正创新,并感叹对创排工作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本科生,陈飞华1984年毕业后便到上海市舞蹈学校从事舞蹈教学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006年12月起担任上海歌舞团/东方青春舞蹈团团长。歌舞团如何发展?舞蹈这门艺术形式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应对?2011年,陈飞华带领上海歌舞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这十年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可谓是不畏艰难,不辞辛劳。”他感慨道。
转型后的上海歌舞团,如何攻坚克难?陈飞华选择用作品说话。“创作是我们的常态,是基础性工作,也是立团之本。艺术创作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所以选题要准确,制作要精良,市场也要有反响,我作为团长必须把好舵。”陈飞华说。
《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是近年来上海歌舞团打造的两部现象级舞剧。民盟上海市委会 摄
创作舞剧《朱鹮》时,主创团队实地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花了四年时间打磨,创作研讨20余次,终孕育出这部享誉海内外的经典舞剧。2014年10月,《朱鹮》启动亚洲首轮演出,后三度赴日本巡演。
“日本对这种鸟和这部作品非常膜拜,非常仰慕,我们用舞蹈的形式在舞台上展现,这是日本观众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陈飞华回忆说,当时看到日本观众在看到这样漂亮、生动的舞剧之后,非常感动,“很多人看到后来眼泪直流。”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比如《永不消失的电波》大部分观众是‘90后’‘00后’,经常开票出来几十分钟就被他们抢光了。”陈飞华对舞蹈艺术有特殊的热爱,对艺术市场也有独特见解。“可以看出,市场潜力其实是很大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挖掘出来,吸引观众走进剧院。”
为此,陈飞华提出,“要向电影工业学习,整合资源,为我所用。”他介绍说,《天边的红云》《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三个不同的主创团队,但都很成功。
“我们在全国各地寻找最契合上海审美和舞剧选题的优秀编导,并以他为核心搭建主创团队。”陈飞华表示,上海歌舞团的创作团队以年轻化为特色,更贴近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是近年来上海歌舞团打造的两部现象级舞剧。民盟上海市委会 摄
“同时,我们通过‘艺衔制’‘艺术创新扶持计划’等吸纳培养青年舞蹈人才。最终,将最合适的主创团队与最优秀的演员队伍熔于一炉,才锻造出《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一系列经典作品。”陈飞华说。
陈飞华非常注重舞蹈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2008年首推舞蹈演员“艺衔制”,通过一套系统化的基础训练、业务考核模式,确定“艺衔”档次,把良性竞争和鼓励机制引入团队建设中,让演员时刻保持最好的专业状态,培养出了朱洁静、王佳俊、侯腾飞等一批优秀的青年舞蹈家。
今年7月,《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启动驻场演出,计划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100场,同时巡演的脚步也未停歇。“驻场、巡演双线并进,压力很大。”陈飞华坦言,大幅增加的演出体量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之相匹配。于是,“项目制招聘”推进,向全国优秀舞蹈人才敞开胸怀。
“上海依托驻场演出搭建平台,给青年舞者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要让青年舞蹈演员在剧中历练、成长、发光。”陈飞华表示,上海歌舞团不仅为受聘演员免费提供酒店住宿、报销往返交通费用、购买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等,还组建专职教练团队,制定长达两个半月的科学训练课程。“要让每一个新演员都能在180天驻演中有切实收获、艺术水准有进一步提升。”
“一出好的舞台剧能影响一个人一生。”陈飞华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更多文学文艺的熏陶,需要更多的美育。上海歌舞团以《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红色题材为内容,推出“主题党课”,将经典的文艺作品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创新表达方式。
“我们将70年前的红色电波,发送给下一个70年。”陈飞华说,上海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是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出的文化明珠。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不仅传递了红色的革命精神,也展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
身为文艺界别的上海市政协委员,陈飞华十分关注上海的文化建设。“上海要打造文化的高峰高原,应该有更多走得出去的精品。”他指出,演员要有表达力,作品要有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这其中,主创团队的创新探索、青年演员的责任担当、文化产业的体能升级都不可或缺。“我们要用舞蹈讲好故事,为上海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