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东城,首都功能核心区,既是北京作为历史古都的重要承载地,更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
几乎每一次到东城区考察调研,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都要强调,“东城区要坚持‘崇文争先’”,“东城是文化大区,要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
2016年,北京东城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东城区始终以“崇文争先”理念为引领,努力开创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新范式。
2021年,东城区紧扣创新融合主线,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丰富产品供给、扩大交流合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呈现了高质量发展特征与样态,围绕“一轴、两区、五带、五城”新格局,打造文城一体的区域形象,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高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东城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崇文争先”理念,文化发展紧紧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战略定位,以及中央对东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定位,始终突出文化引领的作用,以文化浸润城市、赋彩生活、助力发展、塑造形象,不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文化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深沉持久的力量。注重制度的系统式设计、联动化发力,先后印发《东城区“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城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试行)》《东城区关于加快“书香之城”建设引导支持实体书店“四进”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东城区关于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方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在文化产业事业贯通发展、公共文化社会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不断树立“北京标杆”。
创新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当下的公共文化设施,要成为市民鲜活的文化场域空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体要求,东城区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新建、改扩建、租用、接收配套、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积极补齐街道级、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目前,区级图书馆、区级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7个街道文化中心成为鲜活的文化场域空间,16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平均面积超国家标准,2个万米以上文化广场,47个文化广场,一个覆盖均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东城区还抓住空间腾退与城市更新的契机,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改造闲置的建筑、小区空间边角料、地下室空间,建成了一批美观大方、实用便民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如“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活动中心、角楼图书馆、27院、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朝西工坊等。有效规避了中心城区因用地限制不宜新建公共文化空间的局限,完善和织密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延伸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半径。
目前,覆盖均衡、便捷高效、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构筑起市民美好的精神家园,人均享有文化设施面积、服务效能水平位列北京市前茅,极大满足了市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新需求、新期待。
东城特色文化服务品牌日渐靓丽
近年来,东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底蕴深厚的文脉、资源富集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载体发展基础上,彰显鲜明的时代性,进行了品牌内核与形式重构,实现了品牌创新转化、蝶变升级。东城区通过深挖传统文化资源,解码文化基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围绕国学、国医、国粹等打造了一批具有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如前门历史文化节、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等。同时,全面推进“戏剧之城”“书香之城”等惠民品牌建设。积极打造“故宫以东”文化品牌,利用东城区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加快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创新开展“故宫以东·书香之旅”品牌活动,将大众阅读与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游览相融合,让读者在饱览历史文化景观、乐享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同时,逛书店、选好书、读好书、互荐交流,开辟了全民阅读与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当下,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实现了有机融合。依托区、街、社区三级网络,逐渐形成了“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活动格局。结合非遗资源、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等地方特色文化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如花市元宵灯会、蟠桃宫文化庙会、胡同迷你马拉松、立春文化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社区体育文化节等,这些体现地方文化的活动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实现了特色化,增进了公众的认同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
东城区还引导各社区文艺团体特色化发展,实施“群众文化引领工程”,组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文艺活动,持续开展“百姓周末大舞台”“文化惠民消费季”“文化展演季”等系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戏剧进基层”公益演出活动,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切实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图 文化惠民演出现场
构建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场景
东城区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商旅有机融合,如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推动王府井、前门、隆福寺等商业街品质化发展,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文化业态,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联合驻区大型文化机构,发起成立“故宫以东·文商旅联盟”,将五四大街周边文化资源连点、串线、成片,打造国际领先的文化艺术社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和旅游体验。加强文化向城市发展各领域扩展渗透,优化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文化功能与城市其他功能协同发展,“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城市意象正在形成。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互动格局正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展示窗口
东城区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走出去”,不断深化交流合作,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东城特色、代表首都形象、符合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品牌,东城区的区域和国际公共文化展示窗口作用日益凸显。
开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新局面。东城区充分发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作用,加强文化和旅游、戏剧演艺、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参加“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第九届轮值工作会议”,角楼图书馆、朝阳门街道27号院获评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赴新疆和田、西藏拉萨、云南保山等地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活动,加强东城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实施东城文化“走出去”战略,继续组织“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活动,积极参与“北京文化周”等对外活动,促进更多非遗、老字号和文化企业走出国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北京故事。截至目前,东城区与英、美、德、法、俄、澳、日等16个国家的22个市(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广纳各方贤才凝聚奋进力量
东城区通过“集贤计划”,以优化营商环境和“疏整促”专项行动为契机,着力引进一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所需人才。加强优惠政策向优秀文化人才倾斜的倾斜力度,同时加强人才基金对优秀人才创业支持力度,推出“文菁人才”公寓,引进培养懂文化、有情怀、善管理、有担当的文化领军人才;建立“文菁驿站”、志愿服务基地,引导优秀文化人才参与“文化东城”建设;开设“文化东城”研修班,对领导干部进行轮训,根植“崇文争先”发展理念。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文化高端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中,东城区不断深化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体责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率先作为、主动担当,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文化产品供给、社会化、文旅融合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谱写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如今的东城,漫步街头,平均每公里就能遇上三四个社区文化活动室、一个博物馆、两三处室外文化广场,再加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剧场、图书馆、电影院……总有一处能让人放慢脚步,感受文化气息。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浸润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区。
(文/“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北京东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