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们生活的有福之州,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福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海纳百川、底蕴深厚的闽都文化。在闽都文化薪火相传中,已离世的黄启权迄今让人们感念。近日,记者采访了黄启权的女儿杨小红,通过她的讲述,一位闽都文化的守望者仿若从未离去……
黄启权1931年9月出生于马尾亭江镇,历任市委办公厅主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博物馆馆长,退休后从事福州历史文化方面的著述。“爸爸生前总是戏称他只干了三项工作:党史研究、文物保护和方志研究。”杨小红回忆。
1979年底,时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黄启权承担了撰写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共早期领导人王荷波传记的任务。当时没有互联网,收集资料唯有靠“跑腿”“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只有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资料》中约200字的王荷波材料。史料如此匮乏,要真实地再现王荷波波澜壮阔的一生,其困难不言而喻,但黄启权却乐观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搜集有关王荷波鲜为人知的史料,黄启权四处求教老同志、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查阅了不计其数的档案,系统学习《中共党史人物传》,甚至向全国各地征集资料,“仅资料收集、整理便花了3年时间。”杨小红告诉记者,在反复考证和科学分析后,黄启权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为原则,秉笔直书,先后八易其稿,纠正了多项以讹传讹的记载。1983年,《王荷波传》被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二卷,并荣获全国中共党史人物传优秀成果奖。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王菏波的传记,此后不少研究王菏波生平的文章均引自黄启权的编著。
守望乡土,步履不停。1991年,黄启权给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写信,建议立法保护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在领导的关心、推动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了保护名城,黄启权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发表文章为立法鼓与呼,提出“保护三山,使名城增色;保护水面,使左海延泽;保护绿地,使榕城风流;保护温泉,使地热传宝”。1997年,《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奠定了福州市立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实基础。
1991年3月,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黄启权受命主持修复林觉民故居,此外,他还主持修复了邓拓故居、琉球馆,参与修复了华林寺、于山大士殿、戚公祠、严复故居等。
杨小红回忆,修复邓拓故居前,为了产权和拆迁问题,黄启权四处奔波,努力做到不留后遗症,不存异议。由于邓拓故居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修复方案历时半年经过四五次修改才最后确认,不仅按原貌修复了主楼,修整了庭院,还把摩崖石刻、墨池和水井等一一复原。
文史缘同骨肉亲。1998年,福州建城2200年纪念活动前夕,黄启权参与编撰《可爱的福州》丛书,他自告奋勇认领了最难啃的一部《福州史话》。
2004年底至2009年,黄启权主编了一本500多页的《三坊七巷志》,这项工程浩繁巨大,全书分为9章,共80万字。黄启权高兴地说:“晚年能与三坊七巷这个名字连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幸福!”
此外,黄启权还主编了《福州四十年》画册和《福州史话》《福州乡土文化汇编》《三坊七巷志》《辛亥革命与福州》《福州市志(1-8册)》(合编)等,为传承、弘扬闽都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记者吴晖)